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724快讯 » 正文

你凭什么做好石油工程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17  浏览次数:58
核心提示:写在前面 非常有趣,我好像给这一期推送起了一个标题党似的题目。仔细阅读后,希望你能明白本文和以下标题的文章是有巨大差异的



写在前面

非常有趣,我好像给这一期推送起了一个标题党似的题目。仔细阅读后,希望你能明白本文和以下标题的文章是有巨大差异的:


对于市面上普遍流行的自媒体,看多了会让我有一些不适,它们几乎填满了每一个人的手机。如果说它们传播信息的同时并没有什么伤害,我是不认同的,因为这些标题党大规模地拉低了人们对有价值分享的预期。


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到今天为止已近五年的时间,从一开始我不太关心这个分享平台,到后来用心做了很多的观察,再到今天我看到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我非常希望专业记者能够重新崛起,让我们能重新拥有负责任的媒体,能够面对事实做客观陈述的媒体。这里,请忽略「闾丘露薇」「李佳佳」这样的存在,我所谓的专业媒体是背靠机构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内的一些民众对某些公众事件存疑时是需要在值得信赖的新闻机构里找到客观的事实陈述的,这里,也请忽略「今日头条」这样的存在。



当然,专业媒体并不是「客观」这个词的代言人,去年炒的很热的美国总统选举(我也没有预计到我们这个国家的民众对别人国家的总统选举有这么高的热情)期间,FoxCNN就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对立状态,专业的媒体也是有自己的态度的。


如果你无法从报道中提取事实而只是单方面的接受煽动,那么罗尔的每一篇「XXX,你给我站住」你都应该第一时间转发到朋友圈里。在这里讲这些,是因为如果你不能有效地提取我的分享中的价值成分,你读这些文字或者看我的分享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就好比一些人抱怨自己使用着的知名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不是完全汉化的中文版一样,如果你不能毫无障碍地使用它的英文版本,你跟做学术压根就没有任何关系。



1



看过很多分享,无论是文字载体和还是多媒体类的,剔除一些营销上的策略和手段不谈,很多分享都存在着「过度包装」和「过度承诺」这样的普遍问题。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应该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业内所有的分享/课程?


看了一些分享下的评论和留言,我发现多数的内容还是对于外行或者 entry-level 的用户起到了引领作用的,他们的追求并不高,如果能让他们对业内的一些做法和认知产生一定的思考和提升,这些分享的价值也就得到部分的体现了。


在这里,我再提一个问题:


石油工程是否谈得上是一种科学?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补充一些自己的观感。


我曾做过穷困的研究生,科研待遇问题也曾让我觉得很迷茫。「有恒产者有恒心」并不是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的专利,在英美,如果可以拿到好学校的一份教职,大富大贵谈不上,待遇都不会太差,虽然你的科研启动资金会用去大部分作为招揽学生的资本,但生活也相对无虞。这同时也意味着大部分科研者都不容易爬到这一层。离开学术界进入工业界时,我并不是因为自己能够认清石油工程学术行内大量优秀的头脑和存在着的充分竞争才这么做的,而是在工作之后我发现无论哪个行业能做到 hign-end 的人都是因为聪明和勤奋而出类拔萃的。


与其说是「Science, 更合理的归类应该是「Technology, 总体来讲,石油工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大多是针对技术进展方面的。


石油工程是否与科学无关呢?下面这个列表是我日常收集资料,查阅资料时为收集便利所做的分类:



我说过,石油工程吸引人的一点:它除了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还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做了钻完井工程后,我认识到石油工程这项技术是离不开大量的 Earth Science 做基础的, 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从这个交集来看,以我个人的观点,石油工程也当属Science的一支。


2




科学和技术能否被完美地呈现给大众?


我认为是可以的,同时我也不断地在做探索。在审视这个问题的同时,我注意到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石油天然气工业内,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参加工作后处理的问题到底有什么不同?


坦率地讲,我认为是很不同的。从技术层面来看,我认为国内石油院校的很多课程不是不应该继续开设的,而问题在于大量的2000年之后的新兴技术及其相关内容都没有合理地被安排传授给学生。从石油大学毕业后,我几乎没有再看过任何中文载体的石油工程书籍,但我相信不论那些被使用的课本更新到第几版,内容都不会和第一版有太大的出入。同时,我认为所有国内的石油专业博士生都不应该把时间花在翻译上,博士生应该多去做一些原创性的贡献。我这么说并不是在贬低传统石油相关技术的价值,因为做原创性工作的基础是你对石油工程技术的历史,至少在某一细分领域内有足够的回溯


很多人说,除了一些颠覆性的天才外,一般的博士生,中人之姿,就不要去面面俱到了,可以「对越来越小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多」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以钻完井工程以及越来越活跃的地质力学为例,无法做到对现有技术(包括钻井、完井、固井、测井、钻井液技术等)做完整的历史性的回溯,你就只能在现场做一个可替代性无限大的无条件接受指令的普通工人。这样的工种,它的价值是一定存在的,但它是有很大的局限的,你对这个领域做了足够的功课并不是为了追求一辈子都那么容易被替代,永远听别人发号施令的。


再回到科学/技术分享这个问题上来,多数的分享都存在着很多共性的问题:


具有以上共性问题的分享是不是有它的价值,我不做评论,但我非常确定它对从业者或者学生有很大的伤害,它会给这些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和问题,让他们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技术,同时以为自己掌握了这些就所向无敌,而实践中却压根无法交付项目。


我的建议是,首先,你应该搞明白科普和深入学习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你想通过简单的几分钟从一个公众号的推送中了解一个最新领域的大致情况,或许可以做到。但是你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或者想在交叉领域中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求精进,对不起,你得多努力了。


我在这个系列中,希望通过连载的方式陈述清楚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技术(主要是其背后的开发逻辑), 同时,这也是在提供一个教你认识Research过程的范本,比如到达某一个节点,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而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


不知道你是否去找寻过单纯地介绍研究方法的书,我认为所有抛开领域载体只谈研究方法的方法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希望借助非常规储层开发这个题目把完整的思考和研究方式分享给愿意行动、愿意去搞明白「What is going on here」的人。


我不敢说每一篇,至少半数以上我的文章,都需要你至少十倍甚至百倍于阅读的时间去彻底地想明白,想透彻,再继续借鉴。我所提供的参考文献是帮助你完成这一过程的,我相信读文章的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就更不要提把这些逻辑借鉴到自己的研究中了。实现一个逻辑所需要的时间和条件就更加不可描述了。


我应该是想尽了办法提供更可靠的建议,对无论是学生还是从业者做更加体贴和可靠的建议,如果这些都不在你所考虑的范围之内,我相信你应该是「罗辑思维」的受众或者潜在受众,希望你去订阅「罗辑思维」。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变得不曾真的开心,看到一些行业负面消息就觉得心凉了半截。我自己是认为如果你对一个行业完全地失去了兴趣就应该果断转行的。


也有人说,我的追求也很简单,只要这家国企养活着我,我就每个工作日的下午去单位的体育馆打打球,去游泳馆游游泳,挺好的。石油工业发展到现在,虽然相较于人类对于深度1000米以下的深海的了解,我们对于深度8000米以内的地层的了解已经很可观了,但是对于大量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了解还很有限,抱着上述想法是无法把人类对于石油工业和地球科学的理解往前推进的。


而成为一名好的石油工程师和成为一名伟大的运动员一样,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产业研究员招募 | 企业宣传策划 | 媒体平台推广 | 微信推广方案 | 关于石油Link | 关注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5008496号-7
Powered by DESTOON